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西周灭亡美人背锅,忽悠我们2千年的烽火戏诸侯想掩盖什么真像

烽火戏诸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周幽王因这一事件而命丧黄泉,西周王朝寿终正寝,春秋时代帷幕开启。

周幽王沉迷于色而做出的昏庸举动,哪怕是时隔千年,也令我们觉得可笑而惋惜,煌煌宗周就因为他戛然而止,堂堂君王竟然把国家大事当成儿戏,实在愚蠢至极。

但是,烽火台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幽王时期还没有烽火台。所以烽火戏诸侯只是编造出来的故事,甚至都不是最初编造的那个故事。

这些谎言其实是为了显示周幽王之死是咎由自取,为了掩盖一个惊天的阴谋,阴谋的背后是血腥、屠杀和背叛。

谎言的编造者就是周幽王那个倒霉儿子姬宜臼。

申侯的好日子

姬宜臼在公元前779年之前,日子过得一直很舒服。

他是周幽王的嫡长子,母亲是申后,外公是申国的君主。宜臼一出生就被立为太子,未来的周天子,普天之下的主人。

周幽王与申后的联姻,更多是政治联姻。国力日下的周王朝需要笼络力量强大的申国。

申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姜姓伯爵诸侯国,世代与周王室通婚。申国地处陇山,为周人镇守西部边陲之方伯。因为申国长期在陇山抗击西戎第一线,申国与西戎既有斗争也有勾结,有时申国也会养寇自重。

虽然周王朝对申国既有拉拢利用,又有提防之心,但是总体来说,申侯家的日子可谓舒坦异常,只等外孙登上王位,申国更加好的日子就要来了。

都是因为褒姒

可惜,褒姒的出现终结了申侯的希望。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出兵攻打褒国,褒国不敌,献上美女褒姒乞降。周幽王一见天姿国色的褒姒就沦陷了,果然历史著名昏君都是一个模子刻画出来的。

褒姒很快就给周幽王生下儿子伯盘,周幽王爱屋及乌,觉得伯盘远比姬宜臼可爱、聪明。

周幽王与申后的婚姻本就是政治联姻,谈不上什么感情。原本日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毕竟申国力量强大,申后也中规中矩。

可是,褒姒的出现,爱情的力量打破了这一切。

昏聩的周幽王不顾宗室和大臣们的反对,一意孤行,废掉了申后,以及姬宜臼的太子之位,立褒姒为王后,伯盘为王太子。

出奔、造反

周幽王这一手彻底打碎了申侯的美梦。这下不光做不成未来周天子的外公,等伯盘登上王位,废太子宜臼和申国就是新任周天子的眼中钉、肉中刺,申国恐怕国无宁日。

废后和废太子宜臼母子则更加恐惧,申后找到机会带着宜臼逃到了西申国。

宜臼到了申国,申侯为也许是为了自保,也许早就图谋不轨,一边厉兵秣马,一边与缯国、西戎勾结,阴谋建立“反周联盟”。

申侯的动静闹得挺大,而大周又在双方力量对比中处于下风,周幽王的大臣们纷纷自寻出路。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姬宜臼“出奔申国”,王室卿士皇父马上主动申请退休,前往封国养老去了。

周幽王提拔亲叔叔郑桓公为司徒,但是位列三公并没有给郑桓公带来喜悦,反而让郑桓公惶惶不可终日。他私下找到王室太史伯阳,向他咨询道:“王室现在正处多事之秋,我害怕受到牵连,究竟到哪里才可以逃过一死?”。

太史伯阳说:“周天子想杀掉太子宜臼改立伯盘,必定会让申国交出太子;申国不交,周王一定会去讨伐申国。可如今申、缯、西戎正处强盛之时,缯人与西戎人又恰好想报答申国以往的恩徳。申、缯、西戎必定会反击,周是守不住的!”

最后太史伯阳建议郑桓公把妻儿、财产转移到其他诸侯国。

太史伯阳还真的有两把刷子,准确预测了西周结局,而他的建议也给未来的郑国保留了火种。

后来的历史走向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史记》和《吕氏春秋》所记载的是申侯一伙率先发难,勾结西戎攻打周幽王。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却认为,是周幽王率先攻打申侯。

近年来出土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的记载与钱穆先生的推测相同,是周幽王率先带兵攻打申国。

其实谁先动手都不影响事情的结局,而且申侯造反之心应该是“路人皆知”,否则大周朝廷上不会风声鹤唳。

最终,申侯勾结西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和伯盘,褒姒则不知下落。

周幽王确实昏聩,但是申侯和废太子宜臼也是足够大胆和冷血,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周天子和伯盘宰杀,充分暴露了申侯和宜臼的狼子之心。

隐藏于历史中的“二王并立”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上是这么写的,周幽王烽火诸侯,申侯引西戎入侵,杀死周幽王后,宗室和诸侯拥立姬宜臼为周平王,因镐京残破,西戎侵袭,平王在秦、郑等诸侯国的护送下东迁洛邑(洛阳),标志东周开始。

这个自然是周平王即位后对历史的粉饰,通过贬低父亲周幽王,来证明自己反抗的正义,而且掩盖了一段“二王并立”周王室分裂的故事。

“二王并立”很多史书并无记载,但是总会有点滴记录。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即洛邑)。

大体意思是,在周幽王的时候,上天不保佑周王室,幽王被杀。这时,周携王僭位称王,各诸侯国将其灭掉,拥立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周平王,并将都城东迁洛邑。

后世出土的《竹书纪年》和《清华简》则详细记录了这一段罕见于史书的“二王并立”事件。

“二王并立”发生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之后。

当时,各诸侯国大致分为二派,一派拥立幽王的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另一派拥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

最开始两派力量如下:

平王集团:最初是申国、缯国、许国,还有西戎。

携王集团:周宗室和朝廷大臣,虢国(虢公翰),镐京的百姓。

无论周幽王再怎么无道,周平王勾结外夷、弑父篡位的行径,都无法得到周朝大多数诸侯的认可。

特别是周宗室,姬家的各位长辈,怎么也不可能接受这个引外夷入侵,杀害幽王和众多国人的混账。

因此,西周覆灭后,周人公认的合法政权当然应是携王,而不是周平王。

但是,身逢乱世,谁能胜出,有时不是看正统和正义,特别是碰到申侯和周平王这样为了权力而毫无底线的一家人。

申侯为了打败周幽王,不惜引周王朝的累世仇敌西戎入侵关中,自然少不了出卖利益,而且放纵西戎在镐京劫掠和屠杀,西戎在关中四处扫荡,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镐京的百姓恨透了周平王和申侯。

而周平王为了扭转劣势,不惜做出损害周朝根基的事情。周平王最终能击败周携王,关键就在二个字,“卖国”!

周平王先后用利益“贿赂”了郑国、晋国、秦国、西虢国。

周平王以镐京残破为由,东迁洛阳,其实更多的是他得不到镐京宗室、大臣和百姓的支持,迁都就可以在洛阳另起炉灶。

根据《史记》记载,周平王东迁时,郑武公、秦襄公出兵护送,之后郑武公、秦襄公都获得了大笔土地赏赐。区区一次护送任务,值得把祖宗龙兴之地都赏赐出去吗?显然,这里有着耐人寻味之处。

陕西临潼出土的《陈侯作王妫媵觳》铭文显示,二王并立时,申侯与郑武公联姻,周平王将虎牢以东的土地赐给郑武公,并默认郑国对郑、虢、胡等国的占有。

秦国原本身份只是“附庸”,周平王正式封其为伯爵,将其升级为诸侯。

为了进一步拉拢秦、晋两国,平王于公元前769年大胆地发布了一道命令:赐秦、晋以邠、岐之田。邠、岐之田就是镐京周围的土地。

也就是说,周平王不惜出卖周王室的根本利益,来满足郑国、晋国、秦国,以此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而这三国吞并的土地要合法化,也需要周平王上台。

于是,周平王出卖祖宗龙兴之地,把晋、秦、郑国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周平王积极卖国,反观周携王却古板、固执、不知变通,他得到大家的认可后,就端起了天子的架子,处处维护周天子的威严和周朝的利益。

,谁会喜欢这样一个领导呢?

如果周天子有强大的军队和绝对的权威,那大家也不得不低头。可是,经过申国、西戎入侵,周天子直属军队损失殆尽,全靠侯才能驱逐西戎,依靠虢国才能生存和维持体面,这样一个空架子的周携王,又不愿意给大家些甜头,自然慢慢地就没人来朝了。哪怕像鲁国这样的宗亲大国,始终不认周平王,也慢慢地只是保持中立,鄙视周平王,但是也不帮助周携王。

就这样,二王并立总计二十一年,开始几年周携王占据优势,却没有乘势对周平王赶尽杀绝。后来周平王开始施展多卑劣手段,拉拢几个关键诸侯国,逐渐确立了优势。

平王可远比携王心狠手辣,建立优势后的他,可不会像携王那样心慈手软。

要结束二王并立的关键就在周携王的铁杆支持者西虢国。

周平王对当时实力强大的西虢国也开展了利益攻势。这从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一是周平王时期西虢国向东进行了迁徙,迁至河南三门峡一带。西虢原在镐京附近,关中被西戎破坏,西虢能东迁到,必然得到周平王的准许才能搬迁;其二,西虢国君在周平王之子桓王时期出任卿士(执政大臣),与郑庄公分庭抗礼,如果西虢国君没有功劳怎么会得到高位?

由上述两点看出,西虢国必然是为周平王做出了大贡献才有可能得到这些赏赐,而这个贡献只能是献出周携王。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故意放水的西虢国,轻松让“晋文侯仇杀(携)惠王于虢”,持续约21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结束。

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

知道了周平王如何夺取江山的过程,就明白了平王东迁开启东周后,诸侯为何不再尊重周天子了。

周王室失去岐、丰之地,实力大幅度衰落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周平王得位不正,勾结西戎弑父,出卖国家利益获得三个诸侯的支持,对依靠周礼治天下的周王室来说,无耻下流,天下诸侯怎么可能继续尊重周平王与周王室?

周平王让周王室威望荡然无存。

不过,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周平王、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他们是最终的胜利者,自然要丑化周幽王,淡化周携王的存在,美化他们的行为,隐藏他们的罪恶。

史书可以编,但周天子的威望却无法靠谎言维持。

周平王上梁不正,诸侯自然有样学样,再加上周王室实力锐减,无法以武力震慑天下,所以东周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春秋战乱纷起。

赫赫宗周就此成为了往日的记忆……

喜欢就帮转发和点赞吧!


上一篇:《百味诗词》第7期(总第13期)“错过红蕖三百顷,补来绿柳一堤风。”
下一篇:無弦行步白居易琵琶行句尾字[乐府]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