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天下长河:于振甲想做王阳明,另外半步没学会,所以沦为了笑柄

2023-05-06 21:54:03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天下长河,终于给了喜欢历史正剧的人一个大大的惊喜,这部剧很多细节都非常考究,里面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看起来非常过瘾。治理黄河,一直都是历代朝廷的重要任务,甚至中国能够形成大统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治理黄河,必须要求整个流域通力合作,人力物力的统一调配。这部剧以治理黄河为主线,展现了康熙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不同状态,中枢里明珠与索额明争暗斗,地方上陈潢与靳辅通力合作,描绘了一副清代各级官员的世态图。
这部电视剧里,有个官员非常难以评价,他就是于振甲,一个让你很难用简单的好官还是贪官来判定他到底是个什么人。于振甲的母亲说他是大奸若忠,一味只顾自己的名声,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于振甲很不合适,于振甲有个更丰富的内心和处境,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来那些荒诞诡异的行为。
王阳明的第一步于振甲的官虽然小,但是理想并不小,他心里有个超级偶像,王阳明,正是王阳明的理论支撑着于振甲的内心,一步步走过来。王阳明说过一句话,叫知行合一,这话有很多种解释,其实的一种最为平实,也是王阳明被世人第一称道的地方。王阳明生活的时代,科举制已经彻底占据了读书人的心灵,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出路。于是形成了一个怪现象,四书五经上教的,和现实完全是两个模样,圣人的教诲,只用来考试,而涉及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四书五经全都抛开,用的是另一套规则体系。
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拧巴的局面,读书的时候,书本上告诉你,这样做的是对的,而等你步入官场,就再也没人提四书五经了,所作所为就是另外一种贵族。什么叫知行合一,典籍上说要孝顺父母,那就真的孝顺父母,教材上说,要民贵君轻,那就真的民贵君轻,不要说一套做一套,所学即所做,这是王阳明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针对当时拧巴的人心,提出的一个药方。按照圣人的教诲生活工作有多难?
光杆县令在明清的官场,你想不贪污腐败,就能把事儿办好的,根本不可能,因为作为县令,国家是不给你发工资的。很早之前,有个电视剧叫毛驴县令,演得很搞,一个人孤独地骑着一头驴上任,事实上,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县令而言,调任外地,如果家境清贫的话,可真的就是一人一头驴就足够了。古代为了防止官员形成地方势力,不允许在户籍地任职,当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穷书生,终于鲤鱼跃龙门,以比较优秀的成绩考上进士之后,比较好的结果就是被直接委派去做县令。
如果你是个穷书生,比较执拗,就是不肯接受现实中的各种腐败,就是不要商人“借”给他的钱,那他只能骑着驴去上任了,朝廷是不会送你去的,更要命的是,这中间的路途可不近,随随便便在路上耗时一两个月都是很普通的事。当你风尘仆仆地赶到县衙的时候,出来迎接你的,是县衙里的师爷和衙役,浩浩荡荡排场十足,看着他们谄媚的样子,你终于觉得十几年寒窗苦读值了。但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谄媚和微,背后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好久没发工资了,如今县太爷来了,要给他们发工资。你是不是有点懵,怎么他们都没有工资的吗?
是的,不但他们没有工资,连你这个县令也没有工资,没有财政预算决算,县衙的钱全部都来自于对当地的征税,完成了朝廷的任务,多出来的就是县令的,县令怎么分,就看他自己的治理能力了。衙门里,除了县令之外,全都是临时工,办事两件事,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钱的问题好解决,对百姓征税,朝廷要多少,自己就多征一点,留在衙门里做办公经费。钱的事儿还好说,好官就少收点,贪官就多收点,穷一点富一点,日子总还过得去,但是人的问题,县令却无法解决。书生上任,两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甚至他们的方言都有些听不太懂,县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本地的,熟悉业务,衙门的日常运营就是靠这些人。
前面说过,官员不能在本地任职,但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直都是官吏分途,官不能是本地人,但吏却可以。什么是吏,从事具体性,技术性工作的就是吏,或者干脆简单粗暴理解为,一个县衙里,除了县令以外,全是吏。宋江就是吏,作为吏地位低下,没有升迁的可能,不流动,很多都是子承父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经常五六年就换一个的县令,和几十年都不换的县衙其他人员,他们才是衙门里真正办事的人。
县令如果能力强,那吏就是小弟,县令如果能力弱,那吏就是大哥,但问题是,所有的县令没有一个能力强的,因为这些通过科举的人,根本不会打算盘,不知道税怎么算,更不熟悉帝国的法典,因为学习的时候根本不学,学的都是儒家,现实中法典从原则到条文,全都是法家精神。所以县令,几乎没有不依靠本地书吏师爷的,因为他自己不会呀,孔圣人不会告诉你钱怎么来,更不会告诉你怎么判案,稍有不慎判错案,那前途可就毁了,所以县令不管多不喜欢手底下的人,也只能指望他们。那么有没有敢跟地方小吏对着干的官员呢?
不服气的于振甲敢跟一切腐朽和腐败说不的人不是没有,海瑞算一个,电视里的于振甲也算一个,很多人对于振甲有所批评,但实际上,于振甲是完完全全,一丝不苟,按照儒家理念在办事,书上怎么说的,他就是怎么做的。于振甲不贪,所以他很穷,他那个时代,连他自己都没有正式的工资,这一点连明朝的都不如,他有看不惯那些小吏,结果连打板子的时候,都没有衙役。
于振甲断案,根本不看律法,只根据儒家经典,他判的几个案子,按照律法都有问题,但是按照儒家经典,没有问题。书上说,要孝顺父母,于振甲做得很好,有人说他过于孝顺了,去看看二十四孝,那才是标杆,于振甲这才哪到哪。于振甲只顾自己县里的百姓这有错吗,当然没有错,作为一个县的父母官,当然要优先考虑自己县里百姓的死活。
那如果问于振甲,其他县的人命就不是人命了吗?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救人先救自己的孩子,这是圣人的教导,儒家最痛恨的就是人人平等,儒家的理想是以自己为圆心,一圈一圈向外扩展,距离自己越近的人,也就越亲近。人人平等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胡闹,居然会在亲人和陌生人之间产生丝毫的犹豫,你还是个人吗?于振甲一心按照王阳明的路数在做,就是要严格做到,书上怎么说的,就怎么能做,圣人的教诲,时刻铭记,唯一的问题就是,王阳明曾经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圣人错了怎么办。
王阳明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也成了圣人,而于振甲根本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圣人怎么可能错,四书五经怎么可能错,照着做一定没错。结果于振甲其实就成了海瑞那样的人物,走了极端,不贪不拿,衙门里经费少,运转不好,这些他不管,他只要坚持内心的原则就行。
所以,于振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或许在那个时代,只能做个超级另类,来保全自己的信念了,大部分人,都不会为了理想和信念,而牺牲这么多,他是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的人。天下长河于振甲,疯癫的行为艺术,背后的偶像却是朝的两位官员

‍‍

上一篇:妙玉2次请林黛玉喝茶,味道大不一样,区别在哪?
下一篇:国学智慧,筑基学习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