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阿信的观点可能会让某些人不适,友情提醒请及时止步,生气有害健康。事先声明,我并没有,也没有责任为某人开脱,至于某些阴谋论亦不在讨论范围内,本文旨在解读某一群体的心理特征。最近“杭州马某”的新闻引发了群体热议,显然此马某非彼马某。即便已经辟谣了,仍然有很多人执着的坚信就是那个曾经被称为是“爸爸”的男人。好不好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期望,渴望,甚至盼望他出事,不得善终呢?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呢?
其实,这一群体的行为特征正好验证了《乌合之众》的一个观点:某个人想要获得声望是以成功为基础的,这是被人们仰望的根本原因。但是,俗话说的好“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没有人会一直光鲜亮丽的风光下去,也正如鬼谷子说的“世无常贵”,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尊贵,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通俗的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保鲜期。每一个成功者的光芒也一定会褪去。现实的是,一旦个人因某些不测失利,头顶上闪耀的光环会立即黯然无光。而群体这时对失利的英豪不再是敬仰和崇拜,情感瞬间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会因为之前爱戴此人而加以报复,并表现出鄙视。于是,我们很容易会发现,曾经追捧他的,和现在厌恶他的,其实是同一群人。这也就是阿信之前说的不要浓烈的热爱某个人,你爱的可能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人的光辉形象。一旦光辉破灭,就会感到自己被欺骗进而由爱生恨。正可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众所周知,阿信是个研究鬼谷子的民间手艺人,鬼谷子讲过这么一句话: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一个人不会轻易的赞美追捧某个人,也不会轻易的厌恶贬低某个人,不会轻易的情绪失控,喜怒无常,这样的人才是最靠谱的。是的,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感性的爱憎分明,而是理性的情绪稳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