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92)——1949年上海艺声广播剧团合影老照片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此件藏品可交流。
近一百年前,广播传入我国,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广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以及日常休闲娱乐等等最重要的一个载体。我们时常能在民国剧中看到领袖们边收听新闻边指点江山的画面,甚至也还有特工通过广播接收情报的桥段。直到近几十年,随着电视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兴起,广播才不可避免的日渐式微。家父在广电系统工作了一辈子,我从小也生长在媒体大院里,算是亲眼见证了广播的辉煌与落寞,最终虽非同行,总归是有一份情怀在里面。
不久前在网上淘宝,忽然发现一张与广播直接相关的民国老照片,上面写着:“李杰主*上海艺声广播剧团全体团员摄影留念,民国卅八年(1949年)元旦日”。一见可喜,立即欣然出手拍下,幸在被封之前寄达我处,破解这张老照片中的人和事,成为在这无聊的被封时光里难得的激情与乐趣。
我在收到这张照片后,发现背面还有挺长的一段题跋。此照的原主名叫王蓉,应该是一位女士,当时一个人客寓吴淞,寂寞难耐,每晚只能与收音机为伴。那会的“艺声广播”有一个“空中话剧”节目,演播了《大团圆》、《清宫秘史》、《裙带风》、《禁止小便》等剧目,成为远在他乡的王蓉宝贵的精神食粮。后来王蓉在赴台前夕,向艺声剧团索要了这张照片留念,当她到达花莲后,于1949年7月5日写下了这段话,让我得以对这张老照片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
民国时期的民营广播行业,当以上海最为发达,不过历经日伪统治八年,也呈一派鱼龙混杂的乱象。国府在抗战胜利之后,对于民营广播的整顿极为严格,要求必须“持证上岗”。1946年1月,上海市民营无线电播音业同业公会整理委员会上呈了一份上海43家民营电台的清单,被交通部电信总局全盘否定:“...各台未经向本部领得执照擅自设置,殊属不合,自应严予取缔”,直到半年后,总局才陆续核准了二十余家的经营资质。
我在1946年上呈的43家名录中发现了“艺声”,不过在最后获得核准的二十余家中却没有他们的名字,所以在1949年时,艺声剧团只能是挂靠在大陆广播电台的名下播音。这个“大陆”电台在上海市广播行业的大事记中倒是有记载:“1946年9月8日,抗战中未向日本侵略者屈服的9家老民营电台举行复业开幕典礼”。这9家里面就有“大陆”的名字。
其实“艺声”也是起源于孤岛时期,以演话剧为主,还曾因演过《岳飞》宣传爱国精神而被日伪当局禁演。这段历史以及他们与“大陆”的挂靠关系,我是从1949年上海一个非常小众的杂志——《播音天地》中找到的记载。当时该刊对颇受欢迎的艺声剧团做了个采访,但最让我吐血的是,这极短的一篇访谈竟然要分四期连载,而随着上海的解放,该杂志似乎也停刊了,竟让最关键的连载终篇胎死腹中,无处得见!我对艺声剧团的了解因此戛然而止,殊为可惜。除了上述这些,另还知道团长叫李杰,应该算是当时的一位话剧艺术家,但这个名字实在太过普通,搜索一圈下来一无所获。李杰的名字与我所藏老照片中吻合,杂志中倒也有一张玉照收录,一看就知道是C位的那个人,这是100%确凿无疑的。
那合影中其他的人是谁呢?这张老照片群体信息很明确,所谓破解,目标也就是尽可能多的探索出他们的名字罢了。但由于这些民营剧团当时有如过江之鲫,在时代的浪潮下,谁也不曾留下太多痕迹,探索这些名字当然也是非常困难的。幸运的是,我在《我的话剧生涯》一书中著名老艺人陈奇(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刘胡兰》,90高龄还在徐铮的《囧妈》中出镜过)的一篇访谈中,找到了关于“艺声”有且仅有的一条记载。
陈奇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话剧出身,当时已是一名地下党员。不过当时话剧行业凋敝,包括艺声团长李杰在内的许多艺人都只能转战广播剧。广播剧这东西如今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我对它朦胧的印象,恐怕也只停留在童年听孙敬修老爷爷讲的儿童故事——假如那可以算广播剧的话。
陈奇就是在报纸上看到“艺声”招聘广播剧演员的广告后,去剧团面试成功的。她最开始只是担任一些次要角色,由于科班出身技术过硬,得到了团长李杰的欣赏,后来开始担任主角,我想王蓉当年一定也听到过她的声音呢。但是陈奇在这张照片里吗?由于她的回忆只是模糊提及到上海的时间是1948年底1949年初,故也不知道此照拍摄时她是否已入职。我找到了一张陈奇年轻时候的照片比对,与前排最左的那位年轻女士,眉毛极像,但五官似又不太像。但所谓女大十八变嘛,这个只能说有大约50%的可能是吧。
陈奇回忆艺声剧团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虽然这段工作经历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是很短暂的,访谈中所占篇幅也不大,但在后段中,陈奇还提到了当时她两位同事的名字,让我极感惊喜。这两人是张瞳与康瑛,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相关领域内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人。
张瞳(1923-2007),河北宁河(今天津市宁河区)人,国家一级演员,人艺著名老艺术家,曾在诸多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在《编辑部的故事》饰演刘书友。在他所饰演过的角色中,我最熟悉的无疑是老《三国》中的陶谦(惭愧,我基本没看过话剧),虽然戏份不多,但刻画的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想从陶谦那张老脸匹配照片中年轻的面孔,我自问不行。费尽牛力找到了一张张瞳年轻时的照片,比对发现与后排右三那位帅哥极为相似,区别只是没戴眼镜没露齿微笑,但脸型、五官、甚至发际线几乎完全吻合,这个可以说是有90%的把握。
康瑛(1928-?),祖籍上海,40年代在上海参加剧团出演各种剧目,在艺声剧团时还当过陈奇的“老师傅”。1956年康瑛调到中央台少儿部,是著名儿童节目《小喇叭》(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我找到一张老年康瑛与孙敬修搭档播音时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康瑛眉眼温柔,风韵犹存,与我所藏这张照片比对,颇似前排右一的摩登美女,这个大约有70%的把握。
至于照片中的其他人,此时我终是再无头绪了。在百度上检索发现,陈奇陈老如今还健在,貌似现居上海,假如这张照片以后有缘能被她看到,那照片中人是不是她自己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或许也还能回忆出更多的名字呢。且待以后的奇缘吧。
其实这张照片能两度漂洋过海,辗转来到我手中,我又通过它发现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就本已是奇缘了。照片中的这些广播老前辈,虽然如今大多已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声音曾给那一代人的记忆里留下了快乐与慰藉,他们的芳华也定格在了那一瞬,最终留在了世间。
前文链接:归还失去的荣誉——国立西北工学院浙江绍兴籍学子高伯庸抗战从戎的雪泥鸿爪|静思斋
静思斋 于岳 202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