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只是就此心于具体的事上去私欲,尽本心,循天理,便是致良知

2023-05-06 21:54:03

《论语·学而》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讲,即是说一个人假如好德如好好色,对父母能竭其力,尽其心,对自己的工作,能全身心投入,对朋友言而有信,那这个人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圣人之学,子夏也必说他学习过了。

为什么子夏这么说?本质原因是学圣人之学的本质即是学在事上尽天理,致良知,去人欲之私。一个没有系统学过圣人之学的人对父母,对工作,对朋友也能表现出来这些个好品质,那就等同他系统的学过了圣人之学,这两种人在明明德,致良知上殊途同归。

可惜的是,很多人对于天下事理不在心上求,不在心上尽,不在事上尽自己的心,不在事上尽自己的天理良知,只知道一味的向外谋虚逐妄,最后一生茫荡,毫无建树。

比如拿如何与父母相处这件事来说,对父母自然应是孝,但这个孝的理绝不是去父母身上求,而是自家心上求,这个孝的理只是在做与父母有关的事时,能尽自家的本心,尽自家的天理良知而已。工作上忠于自己的本心也一样,工作时绝不是去工作之外的其他对象上求个忠的理,而是自家心上求,在做与工作相关的事上忠于自家的本心,尽自家的天理良知而已。至于交朋友,管理员工,治理人民,也绝不是去朋友,员工,人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而是自家心上求,在做与之相关的事上尽自家的本信本仁,尽自家的天理良知而已。自家的心地才是理之所在。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那有人说,只往自家心上求,就全然不讲求那些外在的基本礼节吗?仪态等全不检束也可以吗?当然不是,这个显然是将心与事一分为二了,只要抓住了致良知这个头脑,这个根,即心事合一,这时外在该如何表现,良知本能自有答案。本心廓然大公,物来自然顺应,一切自得其中,无不中道。

王阳明先生即道:“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是个诚于孝亲的,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上一篇:《素书》读书笔记
下一篇:壬寅立冬[青玉案]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