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分明月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文摘周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在刚开放的秦始皇兵马俑展览馆门口,有一群本地农民可以用英语向旅游外宾兜售本地一些民间艺术品。
开放之初,陕西农民能快速与世界对接,真是与时俱进,我为此甚感惊奇。
1984年,我从河南焦作返荣昌,在临潼下车顺道去看看兵马俑这一世界奇迹。
同时也想看看当地农民是如何用英语同洋人做生意的。
刚到展馆一看,果不其然。大门外面的广场完全形成一个商业市场,叫卖声,喧闹声混成一片,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市场內大部分摊贩是摆摊售卖当地的民间艺术品,而买主多半是外国旅游者。
这些洋人多半是用外汇券购买,这是开放之初中国银行发行的一种专供外宾使用的中国货币,在国人眼中其价值似乎高于等值人民币,小摊贩们当然乐于接受。
外宾们也有直接用美元购买的,小摊贩们更是喜欢。
当地人所用英语,其实也就是诸如one、two、three、four之类的简单数字以及“哈罗”之类的简单招呼语。
他们指着商品说出卖价数字,同时还得连比带划,对方才勉强懂其意思。
我在这个市场逗留了半个多小时,也发现一些不文雅甚至有点有失国格的现象。
一些小摊贩们为了生意,扭着一些外国旅游者不松手。
有的人从货摊內伸手拉一些老外,拉不着甚至脆在货摊上拉,丑像丑态不断。
这虽然是少数,但也很是扎眼。在市场上,我发现老外们也不是傻子,也会砍价,但最终还是被这些商贩算计。
比如一双手工针绣的鞋垫,国人买五元,老外买则被收取十元外汇券甚至更高。老外们仍很满意,因为他们觉得买的是正宗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这个钱花得值。
这时我突然发现一位民间剪影艺人,一手拿剪刀一手拿着一张黑色腊光纸,跟在两个挽手的老外男女身后,这似乎是一对中年夫妇。
他时儿用眼晴瞄一眼那位金发女人,时儿用剪刀在一张黑色腊光纸上快速地剪着。
大约几分钟光景,他紧走两步将剪好的一幅女人侧面剪影递给那位外国女士。
那位女士接过惊叫一声“It's so beautiful”(哇塞,太漂亮了!)
我在旁边偷看了一下那副贴在白纸上的黑色剪影,确实维妙维肖极富神韵。
我从心底佩服这位民间艺人高超的剪影技巧。
旁边的先生立马掏出皮夹子取出一张十元的美钞递给这位民间艺人,同时道一声“Thank you ”(谢谢)。
几分钟时间,这位艺人便获得十元美金的酬款,这未免来得太容易了,我很是感慨。
要知道,当时美金同人民币的汇率大概是8.7,也就是说他一下子就挣了87元人民币。
当时的企业职工一般每月四十多元的工资很普遍,我记得我的工资当时是49块5毛。
他几分钟的工作就相当于我们两个月的工资了。
你如果当时看到这一幕,你也会感慨万分。
时间过去了将近四十年,这一幕偶然也会出现在记忆之中。
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人在变事在变,国家更在巨变。
这段轶事就好象这段历史河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虽不起眼却有回味。
2022年11月10日于荣昌
作者简介:杨克纯,退休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没有什么建树,显得十分平庸。
平时喜欢喝点小酒,打打小牌,看看闲书。偶尔也玩玩文字游戏以打发空闲时光。
身上也有一些臭文人的臭毛病,别人觉得有些高冷,其实是无能。
《僰俗》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