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三进”华州咸中往事回眸:正义楼——我心中永不消失的红色灯塔

追忆流年岁月

——“三进三出”咸林中学的往事回眸

作者:吕卓超

往事不堪回首,十年稍纵即逝,我的心底永远沉积着关于高中母校的往事。岁月流逝,我虽已逾古稀之年,总想把镌刻在心底的桩桩往事写出来。2007年,母校百年庆典喜信传来,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流年似水,似水年华,桩桩往事浮现在眼前。今天唯一能做到的心愿,祝福我的高中母校——华县咸林中学,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更比一天好。十年,三进咸林中学的经历,有太多的生活体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联想和思考空间,激发我写拙诗一首:“咸林庆华诞,心潮似波澜。少时褴褛衫,青时炉火炼。壮时研教育,时势造学贤。谈论世间事,师恩重如山。人生需杨帆,学校加油站。”仅以此表达我对母校的深厚眷恋。捐赠证书
斗转星移,至今已过半个多世纪了,当年上高中时母亲和哥哥的亲情嘱托依然铭记在心。我的妈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父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是母亲一人挑起家庭这副重担,独自支撑着这个家,支持和鼓励我们兄弟四人读书。大哥、二哥陆续考上了中等专业学校,大哥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糖业烟酒副食公司,二哥分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一机部)外事局,随着两位哥哥参加了工作,母亲操持全家生活的压力也慢慢得到了缓解。在我初中毕业时,哥哥们商量说:小弟机会好,学习也刻苦,要努力上一所好高中,将来会上一所好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没有让哥哥们失望!同样,母校的教风学风校风令人难以忘怀。母校丰厚的办学文化,承载的红色基因,昔日朗朗的读书声,好似一场场渭水风情雨,好似黄土高坡一撮撮泥土,润雨细无声,点滴在心头,亲情师情友情,融入深深的泥土里,繁衍出刻骨铭心的情感,滋润着我茁壮成长。我曾不止一次给子女们讲述当年艰苦求学的岁月及发生在身边至今难以忘却的故事。岁月如歌,漫漫长路,谁能坚持本心?拾捡梅枝,收藏点滴。驻足原地,且看花开花落。蓦然回首,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慈祥的母亲,情同手足的姐姐和哥哥,敬爱的老师,意气风发的同学们以及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依然记忆犹新。
一进咸林
我是瓜坡中学六四届毕业生,当年九月满怀求学希望走进了咸林中学。那个年代,升学率很低。瓜坡中学六四届共有四个班约200人,被升学录取的仅有王中文、王玉进、惠映祖、蒋志智、赵新胜、何海市,樊根荣、樊应智、丁松林、张百成、任东侠、张巧云、潘麦巧、弥忠云、徐燮元、罗引肖、姚滿堂、陈文忠和我等19人。其中惠映祖同学录取到临潼华清中学,周仰廉和我录取到咸林中学,其余同学录取到华县高塘中学 。三年困难时期除保留师范学校外,中专、技校基本上都关门了。我们班有范立朝(范朝东)考上渭南师范学校,薛继民、张靠山(张英)、徐兴军等应征入伍。1965年中专、技校恢复招生,黄贞肖、梁聪盈、王芬肖等考上了技校。咸林中学有高中和初中两部分学生,高中三个年级,高二和高一每个年级两个班,周仰廉分在高六七级一班,我在二班。咸林中学旧貌
一、咸林中学——一所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学校
华州咸林中学创办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地方之一。1、红色故事在心灵中萌芽岁月悠悠,无不留下我对红色故事的好奇和探索。我的家乡位于渭华起义发生地的华县高塘地区大明乡,2016年改为华州区大明镇。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邻村苏家塬有一位姓颜的老爷爷,他经常在晚饭后来我们村,坐在我家门口的石墩上,身边围上七八个孩子,聚精会神听老爷爷说三国、讲水浒,偶尔也讲到在高塘塬发生的渭华暴动。那时我对刘志丹仅有一点点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了初中、高中了解有关革命活动的故事也多了。其中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大姐夫徐克强讲给我讲的更多故事。姐夫徐克强生于1921年11月,陕西华县人,1946年8月加入中国**。他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1937年10月在咸林中学学习,期间加入青年抗日救国团体“中华民族先锋队”,投身于抗日革命工作。在党的指引下,他边读书边做革命工作,在华县担任教员期间,冒着极大的危险,参加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对党忠诚。1999年他获得“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奖章一枚,2005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奖章”。

1938年3月咸中民先队成立大会合影


姐夫为人朴实,党性强,工作负责,乐意助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对我的影响很深。一次姐夫来我们家,知道我上了咸林中学,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笑哈哈地说道:“宏全,你和哥是校友。”我诧异地问道:“怎么成校友了?”通过交谈才知道事情原委。原来姐夫解放前曾在咸林中学上学。姐夫给我介绍了他们在咸林中学习期间,学校**的活动十分吸引青年学生,学生中间成立了由**领导的咸林中学民先队,他也是民先队成员,青年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秘密活动。通过姐夫的讲述,我知道民先队还有凌志耕、白雪亭等许多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民先队也不断扩大,最多时成员曾达200多人。后来民先队部分队员组建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会)咸中分会,有成员30多人,青救会和民先队一样,也是中国**领导下的爱国青年的群众组织。2、正义楼——镌刻在心中的一颗永不消失的红色塔沧桑岁月,咸中正义楼始终记忆在我的心中。正义楼承载着咸林中学师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在求学路上奋勇向前。上了高中我更加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只要有机会见到姐夫,就主动让姐夫讲述当年咸林中学民先队的革命故事。有一次到西安,姐夫还带我去见在陕西日报社工作的刘成祖(华州高塘镇人)、在教育厅工作的陈若平(华州大明镇人),他们俩都是和姐夫同期参加革命的老前辈,和他们一起吃饭、交谈,收获满满。至今发生在那一年的华县“卅元惨案”记忆犹新。咸林中学正义楼华县“卅元惨案”发生于1940年下半年,**陕西省政府为了粉饰太平,转移视线,指示各类学校在1941年元旦时,要大张旗鼓地“庆祝所谓胜利年”,并要求密切注意“异党分子”破坏活动。民先队骨干凌志耕是在王乾亨(同班同学、三青团骨干分子)纠缠下参加了高三二级的社火活动。其他班级也有民先队的个别同志和进步同学参加耍社火活动的。凌志耕和民先队成员徐克强同志商量,要徐克强和李增华(民先队员)、张蕴田(三青团员)三个人扮装表演“血债要用血来还”的血故事。内容是“日本兵奸污少女,老太婆举起杀敌刀,开展一次爱国宣传活动。咸林中学当时在校学生约千人,游行队伍很长。当前边队伍已到县城西关时,后边的队伍还在操场待命出发。当游行队伍返校时走到老西门东边(新华书店东),许多伤兵一瘸一拐地在游行队伍前边捣乱,恶言秽语,丑态百出。学生纠察队多次劝阻毫无结果,反而越闹越凶。当时带队的训育主任刘三群老师亲自上前劝阻,不料遭到他们无理殴打。这时在场的同学怒不可遏,除了很快把刘老师抬到血故事宣传车上,护送回校,其他同学迅速追赶打人凶手。谁料刚追到廿六兵站医院门外,即遭到兵站王志超等人开**射击,当场打死四人,重伤四人。张在田、张钧、时毓琪死在兵站门前,时万杰跑到西城墙警报门内(咸中大门南边)停止呼吸,肠子流出肚子外,一位同学把肠子往进送了几次终归无效。这就是发生在那一年的华县“卅元惨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这天愁云淡,人们六神无主的时刻,地下党组织连夜开会,动员**员、民先队员、青救会员和进步师生迅速投入战斗,并发起成立“卅元惨案后援委员会”,起草宣言,揭露事实真相,争取社会支持,确定人员,提出条件,与有关方面谈判;接待安慰死难同学家属,领导群众积极进行斗争(注释:这一事件和解放后凌志耕的回忆录是一致的。作者原文来源:《华县文史资料》第三辑)。《华县文史资料》第三辑封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于敌对势力干扰和破坏,1941年7月后,咸中已没有中共党组织,但华县党组织还在,学校仍有党员活动,革命思想没有消失,进步力量仍然存在。据统计:1949年5月23日前党的关系在华县的有史琦、史卓生、甘成哲、凌志耕、徐克强、白雪亭、古崇礼、李进才等229人。为纪念“卅元”惨案中遇难的四位学生,1947年9月5日,咸中建“正义楼”。取名“正义”,彰显了咸中师生伸张正,战胜邪恶的意志。白伯旅、刘三群等学校导人,对进步师生的爱国民主活动,曾不同程度地予以支持或默许。

在解放前几年,进步学生们又办起了《园村》《沙原》《综合》《奔》等壁报,刊登散文、诗歌、评论、漫画等文稿,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达向往光明,向往自由的心声。而节节胜利的人民解放战争,终于使咸林中学的师生们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华县的解放。今天的正楼,已然坐落在学校风景路东端,历史的见证,永远记忆在我们的坎里。


(未完待续)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原文作者:吕卓超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上一篇:游高县滨河湿地公园[迷仙引(通韵)]
下一篇:追梦豪气旺 征程再迎新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