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善守者,山川河流,固若金汤,地势坤,地利无不为自己所用;善功者,九天之上云行雨施,天行健,人是不知道的,讲的是谋略,谋略运营是善攻者。
所以一个善守者会把细节做的非常完善;善功者把战略谋略做的非常完善。
完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各自做各自的完善,因敌而制胜,攻与守都是根据对方的情形来的,对方攻哪边,我守哪边;对方不守哪边,我就攻哪边。
以实击虚必胜,以卵击石必败。善守者能够让对方无处可攻,善攻者会把自己弄得处处需要守,从而会分散兵力,可能被对方围歼,这是善守与善攻之间的较量。
既善守又善功,是一个将领需要具备的能力,既善守又善功,然后能够自保而全胜,也就是先为不可胜,先善守,再善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要能够有敏锐的目光,要洞察战机,洞察对方的意图,最关键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个将军需要有统观全局的能力,要有比普通人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比普通人更加周密的对信息的分析和运筹帷幄的能力。
见胜就是看得见可胜之机,将在谋而不在勇,能够观察机会,先知先觉,不能够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如果别人兵临城下了,你才想到去修筑城池,觉悟力就太差了。
所以,将军要能够比一般人更早、更细微地看到战机所在,而且不是凭经验、感觉、主观,而是凭对天时、地利的观察,以及对敌情敌军的侦查,这个信息最关键的。
也就是知己知彼,“知”字最关键,实事求是。只有知道的足够全面,才能够判断的足够精确,而要能够知道的更全面,需要我们各自去思考,这是管理最为精妙的地方。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打赢了,所有人都说打的好,这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当所有人都说好的时候,一定有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所有人都看到了战争的场面。
但是孙子所提倡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别人还没有看到惨烈的战争,战争已然结束,别人已然退兵,合约已经签下。就是让人无德而称焉,是最好的。
都说好并不好,这是孙子说的两个观点。一是要见微知著,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并且有更加深谋远虑的筹划;二是让战争在无形中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不要兴师动众,不要让所有人都看得见,因为战争不是什么好事情。
《道德经》里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上。圣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以战争为美的人,就是**狂,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善用刀兵者,必为刀兵所伤。
孙子提倡将军必须具备仁德,即便是战争,也要想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不以**为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非常全面的部署,得到非常详细的信息。
信息是整个战争里面最关键的地方,有足够的信息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够有的放矢。
将军是下指令的,谁都会下指令,关键是指令下的对不对,有没有切在要害上。将军要明察秋毫,在运筹帷幄的时候知道足够多的信息,然后从信息里分析出要害所在。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能够举得起一个羽毛,不能说自己力气大;能看得见太阳月亮,不能讲自己的视力好;听得见雷霆之声,不能说自己耳朵好。这些是人人都有的。
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听别人听不见的,才叫耳聪目明,而看不见的,听不见的,就要细心筹划。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真正善于打仗,能够百战百胜的,并不是打起仗来真的能够天下无敌,而是他都在自己有十足把握时才去打仗,打得过才打,打不过就跑。跑不是逃,跑是迂回,逃是溃散,有本质区别。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善战者没有什么赫赫之功,没有举世之名,白起、韩信、项羽被称为战神,但他们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因为他们刚强、好战,不是善战。
好战者会被战争淹没人性,在战争中丧失自我;善战者只是通过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求名,不求功,战胜之后,自己不会受什么损失。《道德经》里讲:“**之众,以哀悲弃之。”打了胜仗,像办丧事一样,不认为自己有赫赫之名。
这就是善战和好战的区别,能为善战者才能够善胜,才能够常胜,所以常胜则其胜不殆也。
虽然胜利了,也不会带来危害。如果打了胜仗,而结下了一堆的怨,对外结怨,对内结怨,那就很麻烦。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战之人打的都是已经显露败相的人,先胜而后求战,一定是百战百胜,立于不败之地,他已经胜券在握了,然后再去战;而好战者为了求战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打,要先战而后求胜,可能会胜,但一定会有败。
所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信息的综合筹算是最为关键的,而这二者之间又以内心的宁静最为关键,不求名,不求功。
内心的对抗、矛盾,是在一个胜负必争的战争里面,同时做到不争,像老子所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先胜而后求战就是勇于不敢。
所以,要想把《孙子兵法》运用好,必须把《道德经》学好。没有道而学兵法,就像一个人没有德而学了武术,会成为祸害;有道再学法,法就能够用于保境安民,匡扶正义,不求功名,只求天下太平,在不得已的时候用兵来治暴,这就是有道者,勇于不敢则活。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善胜者是修道的,修自己的一颗真心诚意,修自己的一颗清净心。清净心存在了,然后以保境安民为己任,不以战功赫赫、战神之名为自己的追求,在此基础之上而保法,法就是练兵之法、赏罚之法、天时地利之法、军政之法等等。
以道御术、修道保法是善战者所做的事情。善战者修自身的道,保军队的法,然后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一是度,就是对敌我双方都做到比较清晰的把握,对敌我双方的各项数据都有收取的渠道,对于需要哪些数据,怎么去收取,自己很清楚。
二是量,度量,是对度的更进一步操作,更进一步执行。度是在整个战略层面、布局层面知道自己要明白哪些东西;量是根据这些布局拿到一手数据,在质量环境里面,先定义再测量,拿到数据,量了之后就有数了。
三是数,对方怎么样,我怎么样,心里有数,数是通过量来的,有数之后,就开始称了。
四是称,对方的兵力怎样,他那边比较强的话,我先避其锋芒,加强防守,根据自己手中得到的精确数据开始盘算,开始去称。
五是胜,称了之后,全部是有备而来,就能够胜了。
这叫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五个步骤环环相扣,非常客观,没有一点主观性,所以《孙子兵法》所提倡的战争是非常理性、客观的,没有半点主观意识在里面。
这在春秋战国年代非常难得。在那个还很讲究天命,讲究算命的年代,孙子用如此客观的工具、思维来指导战争,非常客观。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铢和镒,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铢是泰铢,非常小的单位,大约24铢等于一两,24两等于一镒,这么来算,铢和镒之间相差千倍, 1镒约等于1千铢,这个力量就非常悬殊,也就是用绝对优势的兵力把它吃掉,以镒成铢。
这当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善战者、善胜者,是先胜而后求战,有绝对把握,不打没把握的仗,有的人打没把握的仗,背后的心里是求胜心切。
所以人不能求胜心切,一旦求胜心切,就会露出破绽,人心一急就有破绽,修道保法,绝对不能先战而后求胜。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胜者打起仗来,就像从千里高的悬崖上放积水一样,形就是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而这种势是在自己内心早已盘算良久的。
形篇是告诉我们,要想赢得一场战争,首先得胜券在握,而胜券在握必须修道而保法,不能心存侥幸,要修自己的清净心,保自己的阵营,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胜者。
然后待敌之可胜,不要冲动的寻求战争,不要冲动的求胜心切,那些都是让自己走向灭亡的,为了胜利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形成一个决积水,于千仞之谿的势,必胜无疑。
战场有很多,有军事战场、政治战场、文化战场、经济战场、民生战场,只看得见一个战场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善胜者必是善谋者,善谋者必是善修道者,善修道者才能够先为自己不可胜,而后待敌之可胜,才能够急流勇退,慢慢地运筹帷幄,形成必胜之形,以义成主。
经典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